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業救濟與復甦經濟,並成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國家復興管理局(NRA)和农业调整法(AAA)等機構來改革經濟和銀行體系。雖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美國的經濟仍未能完全復甦,但是他所發起的一些計划,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VA)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仍繼續在國家的商貿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在其任內設立的一些制度,包括社會保障法(SSA)和全國勞資關係委員會(NLRB)等仍保留至今。
早在1941年12月以前,英國正與納粹德國作戰,而美軍還未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羅斯福已經利用租借法案援助邱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及英國軍方。在後方,他引進了價格管制和配給,並將大約11萬位日裔美國人強制扣留。1941年羅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國轉變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羅斯福與他的助手哈里·霍普金斯緊密合作,使美國成為同盟國主要的軍火供應商和融資者,也使得美國國內產業大幅擴張,實現充分就業,並為非裔和婦女製造了新的機會。而隨著經濟漸有起色,國會內的保守派聯盟(Conservative Coalition)主張失業已經消失,促使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與平民保育團(CCC)等不少救濟計畫被解散。踏入二戰後期,同盟國逐漸扭轉形勢後,羅斯福對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影響力在雅爾達會議及聯合國的成立中尤其明顯。後來在美國協助下,盟軍擊敗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和大日本帝國。
羅斯福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的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國內方面,強化了聯邦政府的權力推行羅斯福新政,帶領國家走出大蕭條的陰影,並為日後的福利主義奠下基礎;雖受保守派的抵制,但羅斯福的新政聯盟仍佔優勢,直至他在1937年試圖填塞最高法院。羅斯福亦善用媒體宣傳自己和國家政策,例如他本人以廣播形式向基層傳達訊息的爐邊談話,並首次代表美國政府公開支持美國好萊塢電影的發展,使好萊塢作為政治宣傳和美國文化對外輸出的工具。羅斯福政府重新定義了自由主義,並重組了民主黨促成強大的新政聯盟,由此開啟第五政党体系時期,其影響力直至1968年尼克遜當選為止。他與其妻埃莉諾·羅斯福被視為美國現代自由主義的典範。
國外方面,羅斯福讓美國從以往的孤立主義逐漸走向參與和干涉全球事務,並帶領美國參與二戰。然而他不同於往後的美國總統以及英國首相丘吉爾、自由法國領導人戴高樂等同期西方領導人,他與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等始終保持友好關係,在許多政策上也傾向對蘇妥協(如雅爾達協定),這使蘇聯和共產主義日後得以在歐亞擴張,為形成冷戰局勢埋下伏筆。另外,羅斯福也是第一位將飛機作為交通工具的美國總統,1943年他到摩洛哥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議,為了避免乘坐客輪可能遭到納粹德國潛艇襲擊的威脅,他搭乘波音公司的波音314「狄克西快艇號」,飛行了5,500英里抵達目的地。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因脑溢血在佐治亚州逝世,在他死后由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哈里·杜鲁门接任美国总统。
羅斯福被認爲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美國在線曾于2005年舉辦“最偉大的美國人”票選活動,罗斯福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中的第十位, 2006年,被美国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名。 然而,羅斯福的新政實行凱恩斯主義,與秉持「小政府,大巿場」的不干預原則相左,受到部分保守派批評。此外,羅斯福在私刑立法的問題上拖延不決,以及打破自首任總統華盛頓開始形成總統不得連任多於一次的不成文慣例,使其存在具有爭論性的評價。 维基百科提供
-
1索引号: Handbibliothek 5/01图书
-
2